分卷(117) (2 / 8)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在洪武十四年正式恢复科考后,大明朝的读书人数量日渐增加,这自然也促生出了对书本的需求。
当然,这也和洪武帝在此前推行的教育下乡有关。在洪武帝强行规定县乡必须开设社学,并且督促县官进行扫盲式教学后,民众的识字量蹭蹭蹭上涨,识字的人多了,对于书册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,
加上在大明朝建立后,洪武帝在道路的建设河流的疏通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。而为了促进民间物资流通,大明如今的商税又是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十税一。
税务、交通的便捷程度、大量的需求,这些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。
这一切造成的结果是,书局宛如雨后春笋一般,在华夏大地陆续冒了出来,而如今书本这东西,虽然还不至于到宋时家家户户都能起书的程度,但也已经不再是昔日极其珍贵的存在了。
然而,书局多了,难免有良莠,印刷的质量更是没有一个标准,如今大明朝的书籍市场完全是靠着商业的自我定位来进行定价。
质量好的,价格就高一些,走精贵市场,质量差的,价格就低一点,走平民市场,彼此间虽不至于泾渭分明,也尽可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。
这也算是行业的一种潜规则。
而在泉州港,大部分的书店内都摆放着一些高大上的圣人学说或者是前人笔记、诗集。当然,也不是没有意外。
穿着罗罗族服装的木白在书架上看到了一本书《三国通俗演义》。
作为《三国》的出版商,木白完全不记得有和这家书社合作过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