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百五十四章-顾抒同的高论-推荐 (2 / 4)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众人听完哈哈大笑,谢安大笑着说道“听先生说得如此凶险?谁还敢去?”,
顾抒同“哼,仲尼创下儒家之初,尚有六艺,如今世风日下,天下儒生只读那酸腐之书,四肢不勤,等同废人,由此可见,儒家实乃华夏之祸”,
谢安“先生此言差矣,我四体不勤也能骑得骏马,开半石之弓,且儒家历代也有文武双全之人,怎能被称为祸端?”,
顾抒同“常言道人穷志短,殊不知体质无力,安于享乐也是短志的后天之因,若四肢无力,怎能上得高山,一览广阔天地?若无法独行深山幽谷,又怎能领会自然深处那传载万古的静谧与孤独?”,谢安闻言大惊,将头转向王彪之,王彪之同样转过头来漏出若然所思的神色“有道理!”,谢安将头转正,对顾抒同拱手一拜“先生高见,在下佩服”,
顾抒同听到谢安认输,更加得意“你俩虽然见识不深,但态度良好,颇有上古遗风”,
谢安“孔子曰知过能改,善莫大焉,既有错,当然要改,多谢先生指教解惑,但是,我还有一事不明,先生所言出海之因乃为博闻广记,除此之外,就没有别的好处了吗?比如摄食海鲜”,
顾抒同“嗯,孺子可教,大陆之上,有朝廷,有庙堂,有市集,有士农工商,有童谣史歌,有经典教义,但若以此便以为海洋只是荒洋废土,只能捕鱼捉虾,采珠拾贝,那就是鼠目寸光之见,安然于大陆之民怎知无边海洋自有另一番变化,另一番风土人情,东海往东北而去是扶桑,往西南而去是琉球,此二岛地域之广阔丝毫不逊色于建安一郡,且物产丰富,耕耘条件良好可比苏杭,乃是天然的鱼米之乡。只是岛上土著未受王化,不思进取,由此荒废了这两片天府之土,南海之南。。。。。”顾抒同又把他所知的海外情况详细给谢安他们吹嘘了一番。
谢安闻言点头道“先生所闻所见堪比海志,在下佩服,可是海外之土虽是上佳,可仅江南一域未垦之土亦有数千万亩,何必舍近而求远去海外开荒呢?”,
顾抒同“哼,腐儒之见,那还不是因为历代皇帝为了朝廷的锦衣玉食,皇位稳固而编下的弥天大谎!现在华夏大地上,良田均已有主,剩下的那些土地虽然也能从事农桑,但是比起一年至少两熟的南海外岛,有云泥之分,若是屯田海外必定会带来一个问题,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,隔着千里之遥的广阔海洋,自身衣食住行皆可平地取之,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向朝廷缴纳赋税?,十亩良田一年只种一季稻谷便可保证一家七口衣食无忧,由此可得半年例假,为何还要为了远在万里的朝廷多忙碌一季呢?再者,物产如此丰富之地,必定会人口倍增,百年之后,南海万岛就可有千万之民,那时若有豪杰振臂一呼,进取中原,仅凭司马氏之流如何能挡?此事历史上已有先例,秦国统一天下之时,曾于岭南驻军四十万,若不是始皇帝此举,而今江南哪来的万里疆土,可汉景之时,将岭南之民迁至江南,为了什么,还不是这档子事,北方就更多了,如曹魏,光武,袁绍,司马氏之流,都曾将塞外之民内迁,之可恨那些贼子贪心不足,将胡人一并迁入长城,几十年前的胡祸便由此而起,哎,上古世家本是华夏根基,岂料也和朝廷同流和污,妄想从胡人身上抽取税赋以满私欲,胡人生性残暴,无可教化,哪会耕种田地?可笑那等无知小儿还能在庙堂之上搬弄权术”,
谢安“嗯&;,有道理,那依先生所见,想要有一番作为,必定要下海开疆扩土?”,
顾抒同“开疆扩土乃为华夏根本利好,两地相隔太远,分权而治无可避免,但是这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好事,若中原之主无德,海外之主可进取中原取而代之,若海外之主无德,中原之主亦可南下征伐,你要明白,远征万里非雄主不可为之,远征边塞自春秋以来只有秦始皇能做到,虽然此人在我看来也不过是依仗先辈六世之功的庸才,但能到这般程度,也足以领袖华夏,毕竟林将军这等天人之姿万世难有,可遇不可求也”,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